
引子:矛盾斗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最暴力手段,謂之戰爭,戰爭的形態分有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以及正在形成的信息化戰爭;從戰爭規模上可分為世界大戰、全面戰爭和局部戰爭;按作戰空間分為陸上戰爭、海上戰爭和空中戰爭及現代的立體化戰爭等;戰爭既與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因素密切相關,又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下進行的,而這些因素和條件加上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構成戰爭的整體,推動戰爭的發展,導致一定的結局。中醫藥在治療許多疑難病方面之所以屢起沉疴,療效滿意,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一定的理論認識的指導下,抓住了“扶正”與“祛邪”之間辯證關系的結果,在注重主證的同時,通過對病證的客觀指標的宏觀判斷和微觀分析,以祖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點,以生理結構定病位,以生理機能障礙邪氣性質定病性,剖析病理,揭示其發展趨勢,并對病人的心態和社會背景進行系統評價,充分依據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會特征進行診斷與治療,將名醫前賢提出的“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視為綱,遵循病證相結合的原則,以多途徑、多環節的調節方式使機體氣足血流、氣通瘀行、塞散經絡暢順,最終以調動人體巨大的自身調節與儲備潛力,使人體重新獲得新的動力為轉歸,達到讓疑難病癥邪去病愈的目的。
一、戰爭有自身特殊的組織、特殊的方法、特殊的形式,即軍隊及其指揮系統、戰略戰術、攻防進退的交替運用等。而中醫對各類病證的應對與處置,同樣的也有它自身的特殊組織,即: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監督指導(大本營)、醫療機構(戰爭場所)、醫務和科研人員(指揮部)、患者群體及家屬(指戰員)的配合而和面對病魔(敵對方)的蜇伏與肆虐,運用特殊的方法、特殊的形式的一系列操作。

二、戰爭包涵著戰役、戰斗。戰爭是大規模沖突的總體術語,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于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戰斗是戰役的一個局部,由多個戰斗組成戰役,各個戰斗的成敗組合后影響戰役。它們是軍事行動的不同層次規模,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策略、戰術和目標。三者之間有:整體與局部、持續時間、實施目的等區別。中醫學的證候也同樣的具有其自身的結構和層次。即:一是以空間因素為坐標的圈層結構層次,或也可以理解為螺旋式的結構層次;二是以時間等因素為坐標的連續式層次結構;三是各臟腑之間的證候有則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層次結構;四是處于連接層次的各證候之間,不僅具有相鄰的關系,而還有相繼的關系。再者, 辨證是中醫學的核心問題,隨著近年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研究,對“證”的現代病理學基礎已經有所認識,由于“證”的病理改變帶 有多個變理參數,必須尋找一個最能說明問題,能全容多因素的系統,而形狀與素質就是最理想的選擇。從臨床上要理解體質與“證”的固有相屬性,體質與“證”的潛在相關性,體質與“證”的從化相應性,同時也要明白中醫病因的認識,必要時還得借助于實驗、分析和微觀等方法對病原體進行具體了解,建立一套“病因、病機、病理、病性四位一體”的綜合認識。另一個,中醫藥學在面對“多病雜陳”時,就如同要大打一場戰爭,其時間跨度畢竟是不會少短的,正如“頑疾重病非一日而成,恢復亦需積銖累寸,緩緩而圖,方可顯效再進而向愈”所說也。況且,中醫要打贏這場戰爭其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煥發機能。其實中醫用藥治病,非藥力能敵病,而是助正氣以敵病也。良醫察病體而知正氣之欲惡,從而助以藥力。藥治標準,首重抗病現象,視證候而揣知抵抗力之趨勢,當扶助者扶助之,當矯正者矯正之。也就是說:疾病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不是單一條件,而是多種條件下產生的。醫生治病,其實就是想辦法增加條件或者減少條件,讓那個現象改變。哪么無論是各種外治手法也好,中藥湯劑也好,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激發機制,是它激發了人體氣機的運行,讓身體自我完成治愈修復的過程。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哪就說明把這場戰爭給打輸了。
再者就單從戰斗概念上來說中醫藥,古中醫對局部、單個病證就早已滲透了戰斗思維而且在運用中,正如所言的“用藥如用兵”、“將軍有能卒才聽從”等。比如經方人參敗毒散:方中必先人參補正卻邪。羌活走表,以散游邪,獨活行里,以宜伏邪,柴胡、桔梗散熱升清,枳殼、前胡消痰降氣,川芎芳香以行血中之氣,茯苓淡滲以利氣中之濕,甘草協和各藥,使之不爭,生姜辟穢祛邪,令其無滯。于是各建其長,以收全功,皆賴人參之大力,駕馭其間耳。至于治痢用此者,此喻氏逆流挽舟之法,以邪從表而陷,仍使里而出表也。這正是:中醫立法遣藥如用兵,將士一心聽帥令,有條不紊司其職,相互配合克敵得取勝。

再如,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這分明就是諸葛亮大意失荊州,張仲景葛根芩連湯攘內解外逆流挽舟能救局。
還有,出處于《金匱要略》的溫下劑-大黃附子細辛湯方可常用于急性膽絞痛、膽囊術后綜合征等屬寒積里實者。方中的附子溫里通陽,細辛暖水臟而散寒濕之邪;肝膽無出路,故用大黃,借胃腑以為出路也。大黃之苦,合附子、細辛之辛,苦與辛合,能降能通,通則不痛也。這也就是在牽著敵人鼻子走,逼其改道,再以剿滅之的用兵高明之舉矣。
再有,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起碼得要解決三大難題:一是治療胃黏膜萎縮;二是殺滅幽門桿菌;三是防治胃的癌前病變。
由于目前公認,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殺滅Hp在治療慢性胃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人依靠大量清熱解毒藥物來殺菌抗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掘考證,這些藥物中既有清熱解毒的虎杖、大黃、紫花地丁,也有溫中散寒的桂枝、高良姜、丁香;既有清利濕熱的黃連、黃柏、土茯苓、苦參,又有溫燥寒濕的蒼術、厚樸等藥。臨床證明,殺滅Hp不能單靠藥理研究。
如果能認識到濕是炎癥產生的載體,HP又是炎癥的繁衍與變異的產物即菌(毒),濕去菌(毒)孤,菌(毒)則不得存留,更沒了生成的條件,故此只有改善內環境,侍促成Hp生成的條件不再具備了,Hp也就難以生存了。這樣的治則治法就如同兩軍作戰,一方如能困住對方,再斷其糧道,絕其水源,則成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更有趣的是許多癥征在臨床中常配合“開鬼門”、“潔凈府”、“去宛陳莝”三法的運用,這三法若是用的好,真會是在腦海中呈現出一幅圍魏救趙,圍點打援,斬首斷尾,削其兩翼,再滅孤敵的精彩場景來!尤其是在用中醫藥調理微循環障礙讓機能性疾病得以降解的成果研究發揮出的效應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戰斗是戰役的一個局部,由多個戰斗組成戰役,各個戰斗的成敗組合后影響戰役,而戰役又直接服務和受制于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比如,在診治一些奇病怪癥時,要防止小股之敵,直接縱深,與伏邪之敵里應外合,形成鐵鉗勢力,造成腹背受敵甚或摧毀軍需后勤保障系統之危局。比如就拿色寒癥來說,民間又稱其馬上風、房內風。是一種因性行為引起的以腹痛為主證的急性疾病。臨床上常被誤診為急腹癥或尿路感染。此病在一般醫籍,包括《中國醫學大辭典》均未見記載。目前尚未有統一病名。名老中醫冷方南先生在一篇醫話里稱之為傷寒“兩感”癥,即內感與外感兩兩相合?!秱馈穫形宓淖⒔庵?有附帶注解的兩感病定義。溫病的兩感者,傷于冬時,發于春時。發于春則為熱,冬失藏則為寒,少陰無陽,春木無根,不能升發,陷而賦克,陽敗人亡之兇險。

又比如, 腦系疾病雖然表現在腦部,但是它的病因卻涉及多個內臟受損尤其是消化道的不同證型之病變。若是從整體來說,其本虛主要為腎陰陽不足、心肺氣虛、脾胃虛弱、心肝血虛,標實多表現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內生毒邪。由于五臟功能不足、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敷布、運行、轉輸障礙,進而產生血瘀、痰濁等病理產物。血瘀為主者,虛證多為心肺氣虛,治宜補益心肺,益氣活血;實證多為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氣滯為主者,一為肝氣郁結;一為痰濁阻滯;主要責之于肝脾不調,導致氣機升降阻滯,治宜疏肝健脾,滌痰化濁。以痰濕為主者,雖然涉及肺、脾、腎多臟器失調,但尤以腸道菌群紊亂為主要病理機制,治宜應首推改善消化(腸)道方為良策。因為我個人認為腦系萬般病灶只是目 消化(腸)道失節方是綱 , 主要依據如下:
1、由于來自腸道的有害代謝產物不能被肝臟解毒和消除,既可通過血-腦屏障,導致大腦功能紊亂及身體不同部位的病癥或使原本的基礎病發作或加深加重。尤其是在消化道出血時,腸道積血可產生更多的氨及有害代謝產物。比方:投中醫方劑大承氣湯加止血開竅之品(通因通用,以通為補),一方面促進腸道積滯排出,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另一方面止血、醒神、開竅,更重要的是最終讓人體的“升降出入”機制得以修復和恢復。
而腸道積血,則可屬陰絡傷則血內溢。它是中醫學的病因病理學術語。陰絡,指下部的、屬里的絡脈。血內溢,指體內胃腸道出血。大腸濕熱下注,傷及血絡,或脾虛不攝,血不循經,可見大便下血?!鹅`樞.百病始生》:“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span>
2、就拿西醫的現代醫學的肝豆狀核變性來講,其病理講是因腸道對銅的吸收超過正常,致使大量的銅鹽慢性沉積,從而引起肝、腦、腎等組織的損害。其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劇的肢體震顫,肌張力增高和構音障礙等,甚至四肢屈曲攣縮,吞咽困難,唾涎外流,精神癡呆,少數病人可發生局限性癲癇或偏癱,甚至出現精神異常。
3、像高血壓癥,中醫學多責之于肝風,然肝風上擾,陽明首當其沖,肝木失于疏泄,則脾土壅滯,濕熱內生。若采用鎮肝熄風湯加減,以求清解脾胃之濕熱,使脾胃氣機暢通,升降復常,則肝風易于平熄。
4、腹痛瀉泄,久瀉精傷,致腎關不固而肝陽妄動之候,癥見突然耳鳴,大汗淋漓,甚或旋即見昏迷、暈厥又兼面紅熱沖,口干思飲,盜汗失眠,五心煩熱。切其脈浮弦滑大數。望其舌嫩紅中裂,邊現齒印,少苔欠津。此為久瀉精傷,致腎關不固而肝陽妄動之,治當益陰固腎,兼以潛陽安神。治當益陰固腎,兼以潛陽安神,方選二甲湯主之。反之,熱結腸胃,大便堅難瀉導致的腑氣久時不通的陽明溫病,同樣的有消亡腎液之虞,其勢不可少緩須臾,則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以承氣急瀉陽明,救足少陰之消,此乃兩少陰之合治法也。
5、臨床見證,肺氣不宣,腑氣不通之便秘,勢必會導致胃熱不降,熱邪則再由胃絡而上擾心神,故神昏譫語;陽明熱盛,津液受劫而旁流于下;正虛而邪猶盛,故汗出而熱不退。不急下無以瀉熱保陰,不救陰又安能回護其虛。柳寶詒說:“邪熱入胃多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贝_屬至論。
6、再有中風后遺癥之唇腫唇爛甚或語言障礙,就是有大多患者因過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內生,復受風邪外襲,以致風火相搏,引動濕熱之邪,循經上蒸,結于唇部,氣血凝滯而成;亦有因脾經血燥者,因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主統血,若飲食不節,脾經積熱,日久陰血受損,或溫熱病后,傷陰化燥,血熱化燥生風,風盛傷筋,則唇動,燥熱熏灼肌膜,故干裂流水,如無皮之狀。也可因風吹、日曬、煙酒等不良刺激,風火邪毒乘虛直侵,造成唇部肌膜受損,染毒而成。本病與脾、胃關系密切。由于脾胃蘊熱,復受風熱濕邪侵襲,早期以實證為主,多表現為胃腑實熱證;后期則由于熱蘊日久,陰血受損,血虛化燥生風而致,以虛證為主。故本病辨證首先要辨其虛實。總的治療原則,早期為疏風清熱解毒,后期為養血,潤燥祛風。
患者予素食辣厚味,必有濕熱內蘊脾胃,此有舌脈為憑。脾胃主肌,頭面為陽明經所過,濕熱循經上蒸,故見面紅耳赤,頭部汗出。
況血海隸于陽明,以少陽為來路,當以陽明為去路。宜泄熱逐淤,擬桃仁承氣湯。
7、就慢性腦蜘蛛膜炎現代醫學目前無特殊療法。本病若是從中醫學視角認知,它系毒熱內蘊,肝胃熱盛,引動內風,經絡失和。立法遣方用藥一般是重用清陽明胃熱之生石膏,配以花粉和山藥,同時荷葉入肺肝,治肝熱生風的頭痛,加全蝎、鉤藤、蜈蚣熄風通絡;佐以銀花、連翹解毒,故內蘊毒熱得解,肝胃之熱得清。為時不久,諸癥悉除,讓半身輕癱得以漸復,化驗及體征亦可恢復正常。
蓋中醫辨證,主要在于五臟六腑,不管是火熱上擾,困蒙清竅;陽明濕熱蘊絡火熱灼脈,痰瘀結滯;肝血暗耗,肝陰虛不能制肝陽,故而引起肝陽上亢還是腎關不固而肝陽妄動之候,皆與消化(腸)道有千絲萬縷的相聯。至于西醫的現代醫學雖言腦神經受影響,但中醫學其治療原則,或養陰,或化痰,或熄風,或開竅,或通絡,除過腦部外傷外,其它又均于腦無關。平素所標旁的中西醫理論的結合,于中醫學術的發展,意義不大。

綜上所述, 腦病繁煩何其多,如果不知消化腸道且為目,勢必會犯兵家大忌,讓小股精銳之敵,直接縱深,再迂回殺個回馬槍,進而摧毀心腦中樞神經系統而得呈。
最后再結合前面剛講過的處于連續層次中的各種證候之間,不僅具有相鄰的關系,而且還有相繼的關系,其實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且各有其自有的特色,但無論如何又都離不開整體系統結構之中。通俗點講,即病雖在局部,但要著眼整體,人體各部分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它們之間正氣相助,病變相關。局部病變可影響整體,整體病變也可影響局部。在辨證治療諸多類疾病時,對待局部病變,尤其應注意著眼于整體,把局部與整體統一起來,不能只見一木不見林。防止孤立、片面地處理局部病變。從整體出發,主要以局部與整體各方面的聯系上綜合分析,反復推敲,從而發現病變的癥結所在,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如果把辨證的思路僅局限于局部病變上,忽視整體考慮,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比如在臨床實踐中,遇到了腦梗后逐漸出現癡呆癥狀如何應對?此時就要考慮到腦梗后可以由于患者的氣虛無以鼓動血脈而致瘀血阻滯,氣虛尤以脾虛為主,脾虛無以運化水濕,痰濕阻滯,痰瘀蒙蔽清竅而出現上述癥狀,脾虛還可以引起“脾約證”之便溏,又還可導致氣虛的虛秘的雙重性病變。此為本虛標實,虛與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 在處理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時,主要治則是攻伐要適度,何謂攻伐適度?哪就:一是不能離開機體的承受能力而盲目的高強度攻伐、劇破峻攻而只會徒傷正氣克伐生機;二是不可濫補,補益之藥物,性質滋膩,若投于濕、熱、痰、瘀等證,極易阻滯氣機,既令邪(毒)氣愈加膠固難解又讓體內濕濁(毒)潴留嚴重,導致氣機的升降出入更加滯礙不暢,人體各部位津液流行布散更加困難而犯閉門留寇之大忌,穩妥之法當是審時度勢,仔細權衡,著眼全局,攻伐得當。
戰爭既與敵對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因素密切相關,又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下進行的,而這些因素和條件加上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構成戰爭的整體,推動戰爭的發展,導致一定的結局。中醫治病療疾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立法制方遣藥,而它的制方原理是遵循以證法方藥的內在統一為原則,通過對審證析機、據機立法、依法遣藥等制方環節的分析,揭示制方要素與所主病證病機間的高度針對性來進行的。當然了,還要掌握靈活多變的原則,疾病(敵方)不會一成不變,任何病理機制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可隨時而異。即使是同一疾病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因而,對某一疾病的用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如眩暈病,根據《內經·素問》“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常被認為與肝陽上亢有關,但其病因病機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情志不舒、肝郁氣滯、氣郁化熱、肝火上逆等。如有肝火過盛,肝陽上亢,引起肝風內動,甚至抽搐者。有肝郁日久,化火耗傷腎陰,或平素陰虛腎虧導致水不涵木,肝之虛火上逆的。有脾虛日久,健運失職,水濕內停阻滯氣機,導致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條達,郁而化熱,肝火上逆而致眩暈的??傊?由于病因、病機、病程時間長短不同等原因,眩暈病常輕重不等,癥狀有異。
中醫治療對于病機較簡單者,常規處方即可,但對病情錯綜復雜、寒熱虛實膠結難分,尤其是一些“多病雜陳”性病癥,常規處方很難取效或起效很慢時,不妨使用“大方復治法”,可功半功倍。當然了,提倡"大方復治法",絕不是反對精煉處方,也絕不是拋棄辨證,拼湊藥物,亂用重劑希望幸中,它的應用必須是建立在對藥性、藥效有深入理解,對病機有整體把握的基礎上。
比如就拿腫瘤來說,腫瘤從潛證到顯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邪氣往往導致寒、熱、氣、血、痰、毒、虛、勞、外感及里失和等因素膠結纏綿,故需用大方和解之。因其兼證多而邪不專,藥不重不足以應其變。象一位老中醫曾治一潘姓女患者,41歲,西醫診為惡性淋巴瘤。該患者不單為惡性淋巴瘤,還伴有腹膜增厚,兩側胸腔積液,腹腔積水,甲狀腺結節,貧血等,即屬“多病雜陳”之況,納差力微,勢危情急。患者本人不能來診,家人前來代為求治。處方如下:柴胡10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西洋參15克,焦梔子10克,牛蒡子10克,防風10克,天花粉10克,連翹30克,甘草6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炮山甲10克,全蟲10克,僵蠶10克,蜈蚣3克,夏枯草15克,煨芫花3克,醋大戟3克,醋甘遂3克,澤漆10克,葶藶子(包煎)30克,龍葵30克,葎草30克,首烏15克,麝香0.3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10天后復診,腹水得以消減,體力有所恢復,納食增,勢危情急轉安。病人及其家屬感覺滿意并表感謝。
從上方中可不難看出:西洋參補氣保津;當歸、白芍、首烏、地黃養血和陰,川芎、乳香、沒藥、麝香行散活血;芫花、大戟、甘遂、澤漆、龍葵、葶藶子制水消腫:其中芫花體輕,善理上焦肺水,能治心下水氣,使自二便排除,有“潔凈腑,去陳莝”之勢;甘遂色黃入脾走中焦,行經絡之水;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泄臟腑之水;澤漆消痰行水,葶藶子下氣閉,祛痰下水。更用爬行靈類之穿山甲、全蟲、僵蠶、蜈蚣走而伏降,入絡中之血分,攻破潰堅。焦梔子、天花粉、夏枯草、葎草、牛蒡子、連翹清熱解毒,散結化郁;柴胡和表里,升陽氣;防風散風邪,化痰濕。藥用28味,升、降、斂、散、補、瀉并施。破結潰堅,泄水驅邪,安正固元。扶危緩急,效若桴鼓。

五、戰爭的發展趨勢,戰爭技術形態是最為活躍的演變鏈路,以代表性的高新技術和武器裝備為標志,縱向發展。迄今為止,常規戰爭經歷了以冶煉技術為標志的冷兵器戰爭形態、以火藥為標志的熱兵器戰爭形態、以發動機與電氣技術為標志的機械化戰爭形態,當前基本形成了以網絡與信息系統為標志的信息化戰爭形態,向以算法與機器人為標志的智能化戰爭形態邁進。
同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如果若是 :
1、一是不明疾病的動態性與具有它的時代屬性,因而否定傳統中醫藥學的合方、復方、大方的臨床療效,不曉一虎難敵群狼,而是抱殘守缺,簡單機械的套用單方、驗方及所謂的秘方;二是不知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而是擁兵自重臨床見癥只會機械性的進行疊加堆積用藥,就認識不到中國傳統醫藥學的雙向調節性和多靶點效應性。
2、是要知曉現代人的病證絕大多數是屬于“多病雜陳”,在臨床上實際上的辨證其實早已經超脫了我們平時的四個字、兩個字這種簡單的辨證,因為對于許多沉疴痼疾和多病雜陳來說,簡單的四個字辨證不足以概括它的基本病機,我們不能以簡單對復雜,只能以復雜對復雜。
3、 方劑是中醫的精華,中醫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通過方劑的不斷增加來實現的?,F存最早的中醫古籍《五十二病方》還頗粗糙,《內經》也只有13方。到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260多首方劑,已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發展成熟的顯著標志。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6000多首方劑已顯示出中醫理論和經驗的博大精深。一個好的中醫醫生,也往往是通過對方劑的學習、理解、運用、領悟、化裁、創新而完成了從學生到老師乃至名醫的轉變。雖然現存方劑早已超過十萬,但究其實際,仍是“醫之所病病方少”。因為時代在變化,疾病譜在改變,診斷技術在提高,新的臨床問題不斷出現,患者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只有創制新方,才能與時俱進,彌補古方之缺漏,提高處方的靶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4、祖國的傳統醫藥學是經歷過復雜的哲學演變和發展,并非是空中樓閣!它的研發思維還具有社會屬性且還兼有社會人文科學的某些特征即觸角深入到了社會人文科學屬性。絕不單是人們一般容易理解的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所僅重視健身和秩病過程中的生物學機制。
六、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主要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武器裝備差距可以放大自身優勢,給對方造成更多傷亡損傷。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戰爭耐受力、軍事指戰員的能力素養與精神意志才是最根本的。政府職能部門、醫療機構、醫者可以看著是進行戰爭的決策層、指揮官,患者與家屬的伴隨且是指戰員?,F代醫學的所謂新的醫學模式之“循征醫學”,其實就是在戰爭面前已舉了白旗投降的無能醫學。時代在變化,疾病譜在改變,診斷技術在提高,新的臨床問題不斷出現,患者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只有創制新方,才能與時俱進,彌補古方之缺漏,提高處方的靶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不是所謂的科學化、標準化、現代化、規律化,發展中醫藥事業要警惕和抵制一小撮偽中醫人的誤導和把中醫藥事業引向錯誤的軌道。換言之,如果中醫藥的重大學術研究不能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和重點,那么這些研究就嚴重偏離了中醫治療現代人疾病的需求,嚴重偏離了自己應有的職責、使命和擔當。
醫道雖難,能難其所難,亦不見為難,凡醫者只要是能抓住了疾病它所具時代屬性之特點,能突破刻舟求劍的僵化教條之虞,能讓思想理念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則即無畏難也。
七、至于用之于中醫藥的以退為進(以通為補)、從中斡旋(中州)、聲東擊西、南伐北討(提壺揭蓋)、窮追猛打(除邪務盡)、休養生息(戰后恢復、免疫重建)、有故有殞亦無歿、兵不在眾以治為勝、兵貴神速(溫病的用藥,藥不厭涼,涼不厭早,下不宜遲)、逆流挽舟,扭轉戰局及包括大兵團做戰,全面出擊,萬箭齊發,各個擊破;單兵出擊,為后續大部隊全面收復取得勝利而清除了障礙的等等戰略戰術的宏論由于篇幅所限,暫不再作一一闡述了。
最后借用習主席所講的,發展中醫藥事業,必須的遵循守正創新!也就是說,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價值。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擦亮中醫藥這塊金字招牌,讓古老的中醫藥歷久彌新。其次,中醫藥上升到理論已經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了,在這些基礎性理論指導下,無數的醫家在臨床上反復驗證了它的客觀性和實用性,只不過是疾病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具有它的時代屬性,所以說中醫藥的應用必須的具有它的廣泛性和現時性,如何達到這一要求,應該是引用中醫原有的理論學說來啟迪和佐證現今的新的理論的依據性。再則,靈感本來就是互相啟發的,不管他學了誰,還是借鑒了誰,只要是體現出他的風格,那就是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