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允上泛丸制作技藝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允上中藥傳統技藝(泛丸)入選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丸、散、膏、丹是中醫里常見的中藥劑型,其中丸排首位。早在2000年前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已對丸劑的名稱、處方有了記載。丸劑具有作用持久、可緩和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可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在純手工制藥的年代,為了批量制丸,中藥人發明了一種獨有的技法——泛丸。它除去了平時煎制湯藥耗時繁復的過程,將藥物研磨成粉后,以水為粘合劑,藥工便能將細密的藥粉變為一顆顆圓潤飽滿、大小均勻的藥丸。手工泛丸相對于機器泛制的丸劑,緊密程度低,易于控制溶散時限,特別適合消化功能弱的病人服用,這是項很考驗藥工技術手藝的中藥絕活。

中藥傳統技藝(泛丸)在雷允上已有近三百年的傳承,從生產原料到炮制,遵循古法。手工泛丸經過藥材備料、起模、成型、蓋面、過篩、干燥、選丸等特定的程序和嚴格的規范操作,傳承譜系清晰,歷經數代傳承涌現出了一批全面熟練掌握雷允上中藥傳統技藝(泛丸)的傳承人。
雷允上老藥工鐘建康就是泛丸制作的高手,從1983年入行學徒,手工泛丸就是他學會的第一門手藝。
一塊竹匾,一把藥勺,以水或蜂蜜等為媒介,繼而發力,竹匾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細密的藥粉在竹匾的方寸之間隨著鐘師傅的節奏分散聚合、回旋舞動,卻不會掉落分毫在外,無數個回旋中,藥粉慢慢聚成起子,在力與力的作用下,原先粗糙細小的小藥胚最終蛻變成顆粒飽滿、豐盈圓潤、大小一致的藥丸。
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鐘師傅年復一年的堅守正是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專注于一事,從容踏實。他始終遵循著雷允上“精選道地藥材允執其信,虔修丸散膏丹上品為宗”的祖訓,在雷允上的藥香里,以一顆赤子之心,雕琢著時光的痕跡。
但是,如同很多中藥技藝一樣,如今手工泛丸也被機械化逐漸代替。為了保證泛丸這一古老手藝不被世人遺忘,雷允上建立的師帶徒專項小組,希望通過傳統的以師帶徒模式將泛丸技藝傳承下去。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中醫藥文化也將重新崛起,走向光明的未來。